相關連結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2408319

據國發會推估,去年底國內失智人口已破26萬人,民國150年恐破85萬人,每100人就有5人為失智症所苦。
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理事長、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,失智症患者除了會出現行為及認知錯亂,也可能合併其他疾病,照顧上辛苦且複雜,是照顧者的挑戰。國內勞動部提供的照服員訓練課程,並未納入失智症訓練,得再接受衛福部或老福聯盟舉辦的40小時專業課程,才有能力照護失智症。
為了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失智症照護行列,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發起成立國際失智症照護聯盟,邀集日本、韓國、菲律賓及印尼,共同提供失智症照護訓練教材,建立訓練規範及標準,並舉辦國際專業失智症照護認證考試,包括口試及筆試,醫師、護理師、社工師、治療師及照服員等,均具報名資格。
台灣整合照護學會推廣教育委員會主委童恒新指出,認證考試前,也需先有40小時的訓練,包括至少24小時課程及至少16小時實習。第一屆考試於去年七月舉行,77人報考,筆試及口試及格者共26人,總及格率為49%。
陳亮恭說,該認證考試難度更高,不只教失智症照護技巧,還要求必須有照顧計畫(Care Plan)能力,這些人才可大幅提升國內失智長照品質。
國際失智症照護聯盟理事長本間昭說,日本失智人口於2015年突破300萬,五成患者在家受照顧,五成患者被送進機構,政府因而認真看待失智政策,視為國安層次。所以日本對失智症專業訓練,其實12年前就開始進行,超過10萬人次報名考試,3萬人通過認證,大幅補足日本失智照護缺口。
本間昭今天特地自日本來台,頒發證書給首屆獲得認證的台灣學員,包括醫師鄭丁靚、護理師邱怡菁、職能治療師廖志勇及照服員蔡寗一等人。
蔡寗一說,失智爸爸常坐錯車、半夜遊走、大小便失禁、差點被詐騙,但她不懂得照顧,所以爸爸病程進展快,半夜經常送急診。她在爸爸過世前取得照服員資格,媽媽卻跟著失智,她再接受失智照護訓練,習得照護技巧,包括帶媽媽出門散步、理解媽媽發脾氣原因等,不只延緩媽媽退化,母女相處也更佳。
她感嘆,如果能早一點學到照護技巧,就能把爸爸照顧得更好,現在除了專心照顧中重度失智媽媽,也希望把專業能力回饋社會。


新聞出處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2408319